发布时间:2021-07-01
来源:本站
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整整100周年!
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留下的百年印记,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铸就的印记;是筚路蓝缕、赴汤蹈火、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神奇的印记;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印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特征;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
百年奋斗,以水为基;盛世治水,国泰民安。在这个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的大喜日子里,百万水利职工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而欢呼高歌,为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治水为民、兴水强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豪情满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像那条红船一样破浪前行,以崭新的理念,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更深刻更真切更生动地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变化的力量。数千年来中华大地饱受洪旱之苦、人民群众饱受用水之困的局面彻底改变,我们彻底告别了旧中国水系紊乱、水利设施脆弱不堪的状况,迎来江河竞秀、万水安澜、百姓安宁、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
百年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让我们心潮澎湃。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治水不辍的优秀传统,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兴修水利作为强国惠民的头等大事。早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专门设立山林水利局,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组织广大军民开渠筑坝,打井抗旱,车水润田。毛泽东主席还亲自带领军民选址挖了一眼水井,被誉为“红井”,并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断。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领导重大水利方针制定,亲自决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亲自参加水利建设劳动,亲赴一线指挥抗洪抢险救灾。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一系列伟大号召,描绘了治理全国水患和进行重大水利建设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治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大计来抓,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治水提升到新的高度。兴水利,除水害,几代水利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打赢了一场又一场防汛抗旱硬仗,建成一座又一座重大水利工程,创造了前无古人、振奋人心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上最为辉煌的壮丽篇章。
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水利地位逐步提升,作用日益凸显,实现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跨越,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百年辉煌绚烂的治水成就让我们无比自豪。100年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江河防洪、农田灌溉、城乡供水等水利基础体系,逐步彻底消灭了困扰中国几千年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的状况。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日臻完善,守护着万水安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保障;一大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建设,大大缓解了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农田水利短板加快补齐,为全国粮食连年丰收作出重要贡献;先后实施农村人畜饮水、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工程等,亿万群众喝上放心水、用上幸福水;先后启动实施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7.0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69.27万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力,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绿色颂歌。从长江三峡到南水北调,从黄河小浪底到西江大藤峡,从“172”到“150”,一大批国之重器相继诞生,一座座水利设施岿然屹立,成为防汛抗洪的钢铁力量,成为水资源供给的动脉血脉,守卫着大江大河大湖岁岁安澜,保障着国家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以占全球6%的淡水、9%的耕地,解决了约占全球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中国水利自信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利大国强国。
治水千秋利,放歌百岁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江河为证,岁月为名,我们能取得百年水利建设的跨越发展和今天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治水的决策部署,确保水利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得益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全社会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巨大力量,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水利改革发展中体验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益于始终坚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科学谋划水利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总体布局和目标任务,始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水支撑、水保障;得益于始终坚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既讲改造自然,也讲人水和谐,用科学的态度,按规律办事,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亦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格局、新要求,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将会层出不穷。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主动适应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新阶段水利工作的主题,把“十六字”治水思路不折不扣落实到水利高质量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建立完善与党的伟大目标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忆往昔,百年破浪,万水安澜,堤坝筑牢强盛梦;看今朝,初心如一,使命在肩,江河唱响复兴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指导,坚持不懈地把治水兴水这一造福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抓实办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更大的水利贡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再创新的更大的辉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7月1日